宋丹丹多味的艺术人生
央视国际 (2003年02月08日 18:47)
当您为宋丹丹小品中那一颦一笑而忍俊不禁,乃至捧腹大笑之时,可曾想到在她把欢乐带给千家万户的背后,自己却有着坎坷的艺术经历和对世间人情的深刻领悟。
小时候,家里的小幺女、“黄毛丫头”宋丹丹生就一副洋娃娃脸,却偏偏被哥哥和姐姐瞧不起,不招待见,她发誓要证明自己的价值。当“文革”过后的全国高考热中,宋丹丹只能升学,别无选择,她考大学落榜,三考北京广播学院又受挫,曾有过与父亲睹气离家跑到青岛姑姑家的偏激。在压力和无奈之下,她欲闯中戏和电视台的大门,直到1980年背着家人报考了北京人艺。三试后她终被录取。从此她可以理直气壮地显示自己的能力和不可忽视的潜质。
宋丹丹个性开朗,为人坦诚,自幼就有模仿老太太的艺术天分。她模仿过自己的奶奶,邻居家的奶奶,去报考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,她“偷”姐姐的衣服、高跟鞋和小外甥的玩具电话去应试。然而父母给予她极具的幽默感却成为她人生的最重要财富。她在人艺学员班毕业后首次主演话剧《红白喜事》,饰演了在大地震中幸存被收养的一个可怜又善良可爱的农村姑娘,这是她的成名作,获部颁发的表演一等奖,又拿奖金又提级,在那个年代却遭到“冷落”、“疏远”的种种打击,面对“你凭什么得奖”、“你不配”等议论,她常因植物性神经紊乱而晕倒。在剧场后台,开演前大家欢声笑语,唯独自己躲在一角落泪。宋丹丹拍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《寻找回来的世界》,试戏后她正苦等通知之时,得知戏已开拍的消息,便到剧组以不让我演也得告诉我为理由,最后她才“抢”回宋小丽这个角色。她还参与部分戏的创作,并成功地演唱了戏里的插曲,从此引人瞩目。1984年宋丹丹跻身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,演出了小品《懒汉相亲》,初露锋芒,之后,她又在怀孕6个月时与黄宏联袂合作,以堪称经曲的小品《超生游击队》而一夜成名,家喻户晓。她在电视剧《我爱我家》、《爱你没商量》和《我想有个家》中尽展了她戏路宽,可塑性强,演绎各种人物的实力。
宋丹丹一直不喜欢人称她“女笑星”,曾言“不再演小品了”过了5年后才以《回家》重返小品舞台。宋丹丹并不太在意观众是否把自己视为“艺术家”,她坦言“现在不去想得到什么,我是个艺人,就是要敬业地工作,绝不当那种整天就会批评人、游手好闲的艺术家”。她以当年的辅导老师的赠言“自自然然,大大方方,朴朴实实”作为座右铭,以普通人的态度面对艺术和人生,付出了自己的“真爱”。
在中央电视台《艺术人生》做客时,宋丹丹敞开心扉,与观众侃侃而谈。她承认自己曾不觉得小品是艺术,冲的是“奥斯卡”,她年轻时曾想过当“千面人”,什么角色都能演,随着年龄的增长,懂得演员是被动的职业,不是什么角色都是自己可以选择的,演员是有局限性的。她认为这么多年来自己没太大变化,笑言是“历经苦难,痴心不改。”宋丹丹的父亲是市文联干部,母亲是美术教师,他们对女儿的教诲用心良苦,宋丹丹年轻时认为父母叨唠,让人烦,长大了就很理解了。宋丹丹讲做女儿对父母吝啬说“我爱你”,以为这只是个表达方式,直到1975年她给父亲的留言条上第一次说出“爸,不管出了什么事,我爱你”,令父亲十分感动和欣慰。从这段充盈亲情的回忆说开去,宋丹丹展示了一个普通女性的真实一面,她以三个家庭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的沟通交流为切入口,直抒父母与儿女交朋友,说真话,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目的道理;坦言自己的离异是非常成功的,对双方都是幸福的事;重建新家庭后彼此的理解和努力是温馨美满的,终于得到了“新女儿”喊出“妈咪”的呢称。宋丹丹说正视历史和珍爱血缘亲情,总会有回报。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机遇和天赋,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(编辑 周玫)
|